文章详情

聚焦两会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声”势

 二维码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数据要素、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其中部分的提案整理如下:


推动建设数据资产创新应用体系 探索设立数据法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邵志清


邵志清认为,数据资产具备非实体性、依托性、可共享性、价值易变性等特征,但同时也具备较强的乘数效应,呈现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用等特点,导致目前在以数据资产开展创新应用方面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对数据资产的合法合规性缺乏有效认定;二是对数据资产的资产处置缺少明确路径;三是对数据资产的定价估值缺少市场参照;四是对数据资产的创新应用缺少协同治理;五是缺乏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人才支撑。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国家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路径体系;


第二,构建国家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管理体系;


第三,形成与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第四,设立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专业服务机构;第五,加快数据要素市场与金融、商品、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尽快启动全国性数据专项立法 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 林洁


林洁在提案中提出,当前,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诸多法律和制度机制障碍,亟待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


一、大数据的权属亟须立法界定


林洁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启动数据专项立法,通过法律确立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明确数据产权的属性、归属以及权利和义务,确保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同时,制定国家数据要素登记制度,为各地开展数据要素登记工作提供指导。林洁认为,可依托深圳等国家数据要素流通枢纽节点,设立全国性数据登记机构,建设统一的数据要素登记平台,打造全国一体化的数据要素登记体系。


二、建立一体协同的交易市场体系


林洁建议,统筹推进全国数据交易场所布局建设,面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已成立的数据交易场所,遴选试点承担国家级数据交易所职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场所建设相关制度,推动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交易市场体系。


林洁还建议,探索开展央地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在国家数据局统筹下,推动有关部委与数字经济基础好、应用场景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完备的城市联合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同时,加强对政府共享数据的规范管理,构建国家、地方、部门、企业等不同层面的数据协同共享机制。


三、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


林洁建议,加快建立发展与安全相协调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同时,应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此外,可发展数字贸易和国际数据产业,探索建设离岸数据中心和离岸数据交易平台。

构建全国性数据交易市场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 秦荣生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是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能够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展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要求“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目前,从全国范围看,制约数据交易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障碍和问题还较多,亟需构建全国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市场和法规制度体系。


一、现行数据交易市场存在问题的剖析


1.数据交易市场各自为政;2.数据交易确权困难重重;3.数据交易合规难以保障;4.数据交易质量参差不齐;5.数据交易监管政出多门。目前,对数据交易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多政府部门条块监管,力量薄弱、职能分散。


二、构建全国性统一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议


当前,加快构建数据交易市场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交易新生态,形成以数据要素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1.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2.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数据确权;3.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数据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激发数据交易市场主体活力,需要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法规和制度体系;4.构建数据资产登记体系,供给高质量数据;5.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交易市场监管体系。


目前急需强化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松蹊


中国数据分析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需要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赋能的数据文化。企业构建数据文化需要有数据科学团队,提供从数据采集、分析、到管理决策的全流程服务,让统计师、数据分析师从始至终介入数据价值挖掘。数据分析人才是数据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构建企业数据文化必须从加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入手。


因此,建议尽快优化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我国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能力基础,夯实数字中国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根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尽快将统计学纳入“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一是明确将统计学纳入现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招生专业中,加大对统计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二是明确将统计学纳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尽快在全国高校中遴选补充一批统计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补齐统计学基础研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短板。


第二,加强统计与数据科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为了培养高水平数据分析人才,将统计学纳入国家“101 计划”,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系统性建设统计学教材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统计与数据科学核心课程体系,并在全国高校中逐步推广。


第三,加大统计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增加统计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点;二是在经费投入、招生名额、推免比例、长江学者和教学名师评审等方面给予统计学以其他基础学科同样的政策倾斜;三是布局建设若干统计学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人所得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翼

张翼建议: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即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所得税的申报。这一提案不仅旨在优化税收体系,更关注于增强家庭在社会经济中的稳定性和幸福感,以及推进社会的公平性和共同富裕。


张翼强调,通过将个税申报的单元从个人转变为家庭,能够更公正地反映一个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在当前的税制下,虽然自2018年进行的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以来,包括2023年的完善,已经引入了多项扣除,如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住房贷款利息、租房租金、大病医疗等支出,但这些措施未能充分考虑到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


张翼提出的改革建议,旨在通过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更准确地反映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实际需要。这一措施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还有助于激发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他认为,这种改革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高收入群体则应承担更多的税收,从而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


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共富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通过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进展依然有待加快。创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应该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等工作高质量落地的有效途径。


对此,葛明华提出如下建议:

以全面全程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为目标创新共建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共建区域医疗中心的目的是为属地百姓提供防筛诊治康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全力破解既往合作瓶颈。

以地区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为要求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共建区域医疗中心等高层次合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予以全力支持,及时完善激励城市大医院全身心投入的政策。

以推进共同富裕为使命提升城市大医院社会责任。城市大医院应以构建高度同质化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智技术,构建多层级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

多方共筑“同心圆” 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工商联主席、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新川村党委书记 张天任

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经济强村。同时,也存在一些“空壳村”。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创新探索多种“跨村联建”新模式,形成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据此张天任建议:以浙江省为试点开展跨村联建示范,实现区位不同、禀赋各异的共富乡村;尽快制定推动跨村联建的相关意见,完善联村发展功能;鼓励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赵皖平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赵皖平表示,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赵皖平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等。


二是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等。


三是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应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


四是长效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应鼓励平台经济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鼓励,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氛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加强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被科技界称为AI应用元年,AI时代的竞争焦点是算力,关键在于芯片。相关部门应积极布局、精准支持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邓中翰建议,促进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建设。相关部门应围绕人工智能、数字感知等新型领域,加快开展自主标准制定和关键技术核心芯片的攻关研究,以自主标准优势,结合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最终实现产业生态的发展壮大。


他表示,新质生产力要在原创性、颠覆性的底层技术创新上寻找答案。人工智能芯片的架构和技术创新能够大幅提升计算效率,支撑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创新,助力培育新的模式、业态和动能,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希望有关部门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发展标准化生态,对于人工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企业加以精准扶持,为硬科技公司的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支持。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苗伟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表示,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国家明确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在这一框架下,数字经济被赋予核心驱动力的地位,将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重路径,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将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是以“数”谋“新”,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其次是加“数”向“实”,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即通过数实深度融合,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 杨杰


杨杰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关键任务,构建技术、服务和应用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的巨大潜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夯实“AI+”发展根基。杨杰认为,要强化“四类智能”的有机融合与系统创新,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促进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第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杨杰建议,要以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为方向,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


第三,探索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杨杰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创新关键环节,完善科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包容试错的良好氛围,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培育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


第四,深化构建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筑牢“AI+”安全屏障。杨杰建议,要以AI高水平安全保障AI高质量发展,全面审视技术基础架构、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规范和技术策略,系统锻造AI安全能力,布局内生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增强内容风险管理、数据隐私保护、科技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形成一体化全程可信的“AI+”安全体系。


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 雷军


在《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提案中,雷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


三是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特征。具体来看,可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况,通过配套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机构灵活设置从人工智能基础素质培训,到尖端前沿人工智能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有效满足当前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型需求。


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


“目前国内的大模型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大模型企业不熟悉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网络安全等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挑战;另一方面,大部分安全公司又很少真正有能力深入大模型研究,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国内大模型安全领域成为整个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周鸿祎表示。


为此,他呼吁要更加重视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并扶持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给予专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担起大模型安全重担,聚焦攻坚,为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提供坚实保障。此外,还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保障通用大模型安全的标准体系,推动通用大模型开展安全评测、接入安全服务,降低通用大模型安全风险。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分享到:
Yn.Sun@harmonsw.net
———————————————————————————————————————————————————————————————————————————————————————————
工作时间:09:00—18:00
联系电话:400-660-5600
北京市西城区
鸿雪科技官方公众号
数说有理视频号
京ICP备2020041573号-4
北京鸿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2 harmonsw.com 版权所有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